近日,小米集團高管用粗俗字眼定義年輕用户的言論一經發出,便受到了廣泛的討論。不少網友表示,感覺自己被冒犯到了。雖然企業以高管辭職、發致歉信來補救,但話題反而發酵升級。其實該品牌在發展之初曾以同樣的字眼定義自家產品,當時還因“接地氣”的自嘲獲得好評;而如今,詞沒變,定義在用户身上卻廣遭質疑。
為何“粉絲”翻臉如此之快?網友評論中有一條答覆獲得高贊:“粉絲越來越不好惹了。”
説到底,真正激怒年輕用户的不是言辭本身,而是看似玩笑的戲謔口吻,以及不見誠意的道歉,暴露了“真心”。用同一個詞定義自己和定義用户,心態截然不同。自嘲可以看作自我謙虛,而被嘲則是他人對自己的矮化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早已明確,對消費者進行侮辱就是侵犯了消費者的人格權。用粗俗字眼定義年輕用户,往大了説也是侵犯了用户的人格權。粉絲打臉,此非孤例。近些年,不少企業依託互聯網起家完成粉絲積累,獲取了大量用户。然而諷刺的是,這些企業在享受互聯網帶來流量紅利的同時,一轉身就拋棄了互聯網原本的核心優勢,即“俯下身”一切以用户為中心的服務意識,背離了技術發展的初衷,造成新的“店大欺客”,最後也都吃了教訓。
更有意思的是,這次商家不僅説錯了話,還看走了眼。按照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佈的《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》,此番被用在年輕用户上的字眼,早在五年前就位居網絡低俗詞語排行榜前三,這意味着它早已不是當年網友眼中那個“有認同感”的詞彙。隨着互聯網時代的發展,當下年輕用户更樂於接受“打工人”“追夢人”的自我定位,而後兩者摒棄了自嘲背後的自卑、碌碌無為等消極情緒,更突顯坦然、努力奮鬥的積極一面。換句話説,粉絲在成長,“偶像”落後了。
別怪世界變化快,只因你步伐緩慢、態度傲慢。可以預見的是,今後互聯網仍會深入痛擊各路“大佬”。畢竟在這個粉絲看慣“樓起樓塌”的時代,認同感直接影響着購買力。堅持不懈提升服務意識,經過流量沉澱的優質服務才能走得長遠。
(廣州日報評論員 劉冉冉)